孙位《高逸图卷》残卷 绢本,设色画。纵45.2cm,横168.7cm。上海博物馆藏。7 u6 J- M/ |3 h3 S( @
此图为《竹林七贤图》残卷。图中所剩四贤,一为好老庄学说,而性格[介然不群]的山涛,旁有童子将琴奉上。一为[不修威仪,善发谈端]的王戎,旁有童子抱书卷。一为写《酒德颂》的刘伶,回顾欲吐,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。一为饮酒放浪,惯作青白眼的阮藉,旁有童子奉上方斗。四贤的面容、体态、表情各不相同,并以侍童、器物作补充,丰富其个性特征。人物着重眼神刻画,得顾恺之[传神阿堵]之妙。线条细劲流畅,如行云流水,兼有张僧繇[骨气奇伟]的特色。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。而点缀的木石已用皴梁,则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。是书画中的瑰宝。 5 \0 F5 i' P5 | 此件无作者款印,由宋徽宗题名《孙位高逸图》。画上钤有北宋[宣和]、[双龙]、[睿思东阁]、印,南宋[政和]、[宣和]、[御书]印,以及清梁清标和清内府诸藏印。另有六印不能辨认。《宣和画谱》、《石渠宝笈》等书著录。是孙位现存的唯一真迹。 / D, Z \$ v& i C' A! [8 R * D8 C* G3 g8 O0 q “高逸”系指魏晋之际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阮咸、王戎、刘伶此七人,相与友善,游于竹林,有竹林七贤之称。此图为《竹林七贤图》残卷,图中七人,北宋时已经残缺,仅存山涛、王戎、刘伶、阮籍四人。整个画面,以四个士大夫为主体,列坐于华美的花毯上,在他们旁边或身后,各有侍者一人。) y4 r) N5 t Z) g$ k
图右第一人为山涛,体态丰腴,袒身披襟,倚着绮丽的花垫,抱膝凝视,一副放诞傲慢的样子。在他的身旁,摆着精美的酒具,侍者手把一琴,略带倦容。0 g9 Q+ o+ q0 }( v/ S
第二人王戎,踝足趺坐,右手执如意,左腕懒洋洋地搁在右手上。凝神静观,若有所思。前置卷帙掩而未展,侍者捧卷帙立于其旁。 ' B" p' q2 f, V. a 第三人刘伶在“七贤”中以饮酒出名,满颐髭鬚,双手捧杯,回头作欲吐之状,侍者捧唾壶,跪而相接。 3 F5 N s/ C4 d6 b7 H. \ y 第四人阮籍,手执尘尾,面带笑容,一副自得其乐、优哉悠哉的神态。侍者手托酒器,躬身听命。 $ k. C; |( N/ Y% q ' H. ?# v, P' Z 此画构图采取树石与人物相间隔,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相衬托的手法,主要人物既能突出,又将各个人物的动作情态统一于和谐的环境之中。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,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。唐代人物画是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时期。孙位《高逸图》卷是释道画以及唐代世俗人物画的杰出典范。. x/ ~$ z& g: q3 R
, K" t/ z8 c3 _7 D. A7 q& u 《高逸图》上钤有收藏印鉴。从印鉴中看,此画于北宋中期曾由驸马李玮庋藏,后入“宣和内府”(钤有“御书”、“宣和”“睿思东阁”)印,嗣后经清代梁清标(钤有“蕉林秘玩”、“秋碧堂”印)及清内府(钤有乾隆、嘉庆、宣统诸玺)收藏。民国11年(1922年)被溥仪以赏溥杰为名,流出宫外。1952年1月,上海博物馆从靳伯声处购得。+ a% t; z# v0 \5 u
此图为《竹林七贤图》残卷。图中所剩四贤, 四贤的面容、体态、表情各不相同,并以侍童、器皿作补充,丰富其个性特征。人物着重眼神刻画,得顾恺之“传神阿堵”之妙。画中山石用细紧柔劲的线条勾出轮廓,然后渲染墨色,完密地皴擦出山石的质感。画树木是用有变化的线条勾出轮廓,然后用笔按结构皴擦。几株树各有不同的画法。兼有张僧繇“骨法奇伟”的特点。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,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,是书画中的瑰宝。